拆除大棚与乡村振兴中文旅的出路

blog-image

近日,全国乡村大棚整治,许多以大棚名义开设的“客栈”“餐厅”等违规休闲农业设施被大量拆除,全国乡村旅游哀鸿一遍。

按照波特的国内产业竞争理论,严苛的竞争环境,可以逼迫企业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——当然前提是,完善充分的市场自组织功能的发挥。

现在需要逼问的是:休闲农业,是否就一定要以占用较多建设用地的方式展开?

没有导向的理论,就没有科学的实践。

理论界,首先应该做出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发展——还是需要回到文旅理论的源头:到底什么是旅游?旅游的基本价值与现代功能?旅游的本质实现方式?等等

乡村旅游,是否就是把城市人的习惯生硬迁移到农村?

如果以“三农”本身为核心,现代乡村旅游,是否一定仅仅是装模作样的“农家饭”、都市遗风的“乡间民宿”花拳绣腿的“采摘”与拉郎配的“花海”——后者,显然,仅仅是从城市人的角度,去框定的乡村旅游。

试问:乡村文旅乡村的主体性地位何在:乡村农业文明,历经数千年的发展,其本身的哲学和价值观呢?农民在乡村独特的生活生产系统中,其生存智慧呢?农业作为最古老的生产系统,其管理运行的浑然天成的技术呢?

如此种种,这些天然属于农业的本质属性,难道不应该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主题和素材吗?

或许,当文旅理论的视野回归“三农”的本质属性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,占用很多建设用地的“乡村酒店”、“乡村餐厅”甚至停车场,再或者是道路和桥梁——都不是乡村旅游的本质要求——因此,有较大弱化的空间。

这个道理很简单:当一个危重病人急需找到一个高明的医生动手术时,他对病房是否铺设昂贵的地毯、有没有豪华的机场、是否配备了米其林餐厅——是根本不在乎的。

所以,当前文旅理论的落后,是导致文旅产业发展战略重资产化的首要原因。

文旅学术界,恐怕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和理由,认为自己的学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。